Mark
中间的间是第一声,但是据课本说,加个儿成中间儿就变成第四声了。这不对把。 应该还是第一声把?
Feb 9, 2012 2:12 AM
Answers · 9
没有错,就应该是第四声,因为它是属于汉语中几个特殊的儿化音中的一个,别的还有:掉色儿(shǎir),照片儿(piānr),脖颈儿(gěngr),桃核儿(hǘr),桑葚儿(rènr),都改变了原有的读音。中间儿是其中的一个,第四声。
February 9, 2012
基本上同意 tianlina & ZLZUI 的观点 特别是ZLZUI所说的方言问题,“中间儿”这个变音主要还是在北京地区使用的比较多。 现代中文(个人特指一下共和国成立后的所制定的普通话)是以 北京官话为基础 辅以东北方言 而形成的。 至于儿化音,貌似好像是北京官话里的,而在东北方言中很不常见
February 9, 2012
應該是一聲,不是嘛?
February 12, 2012
那不是文白异读。文白易读是指某地的语音中有成系统的两套读音,有很强的规律性。有的南方方言中这种字很多。Tianlina所举的几个例子确实是儿化造成的异读现象,是特殊的儿化现象。说它们是儿化造成的有什么根据呢?这个说来话长,简单说两条。1. 这几个异读现象只出现在儿化词中。(这个条件还补充分,但)2. 试着用原来的读音去读这些儿化词,会发现读起来不顺口,发音困难,而用变化后的发音去读,就经济多了。这说明这几个音变现象确实是由儿化引起的,其中包含着语音学中的道理。儿化音是由两个音节混合成的,“儿”不具有单独的音节的地位,这导致了一些相应的语音变化。还是稍微具体地分析一下吧。掉色儿,桃核儿。请观察儿化音节中前一字原来的韵母,两个相似的元音紧密相连,不便发音。这也是埋怨念成manyuan的原因。照片儿,两个4声字连在一起,前一个要发生音变,但是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后两个字必须紧密相连的优先要求(约束条件是有优先次序的,这被总结为语言学上的一条规律),因此变通了一下,第一个音节不变调,而让第二个音节变调,以便与儿混合。脖颈儿,桑葚儿。bo 中的o 发音时舌根后抬,紧接着发j音不便于语音连贯,因此改变成了同样舌根后抬的g. 桑葚儿中,ng和sh是两个连续的强送气音,需要很多气流,不便于发音,(试着发一下就可以感觉到),因此sh发成了送气较弱的r( 发音部位更靠近,降低送气强度,sh就成了r). 在北方方言中,并不是具备了上述音变条件时都发生音变,因此上列几个是个别的现象。 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语流音变的程度和数量是不同的,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南方话语流音变强于北方话。北方人不易听懂南方话,除了南方话语音系统比北方话复杂得多这个原因以外,音变现象多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外国人学汉语不必了解这么多语音学上的解释,只要了解现象并加以模仿就行了。
February 10, 2012
方言的影响。有的地方就会这么说的
February 9, 2012
Show more
Still haven’t found your answers?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and let the native speakers help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