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袭取蜀方要地荆州,蜀将关羽兵败被杀,吴蜀双方非常对立。公元221年,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决定向曹魏求援,对抗蜀汉。
东吴中大夫赵咨奉命出使魏国。临行时,孙权再三嘱咐,此去切勿丢失东吴体面。赵咨道:“如有差失,我宁可投江自杀,哪有面目回来见人!”
赵咨到了洛阳,魏文帝曹丕明白了他的来意,故意在接见他时问他:“吴王是何等样的国君?”赵咨回道:“吴王孙权,聪明仁智,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曹丕笑笑,认为赵咨讲得未免夸大。
赵咨便列举事实说:“吴王重用鲁肃,不失为聪;选拔吕蒙,不失为明;浮于禁而不杀,不失为仁;取荆州而兵不血刃,不失为智,据三州而虎视四方;不失为雄;屈身于陛下,不失为略。这还称不上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吗?”
曹丕又换上恐吓的口气问:“我也想攻伐你们吴国,行不行?”赵咨毫无畏惧地回答:“大国有征伐的无力,小国也有抵御的良策!”曹丕紧紧追问:“吴国怕我们吗?”赵咨坦然道:“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大为叹服。他改变态度,亲切地问赵咨:“象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应声道:“聪明特出的人才不下八九十人;象我这样的,那简直是多得可以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哩!”
曹丕听了赞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是对使臣的最高评价,先生真是当之无愧了!”魏国朝廷上下,当时对赵咨肃然起敬。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对他更加赏识重用,官拜为骑都尉,嘉奖他不辱使命。
“车载斗量”的含义应该是: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而不是质量一般。
弹琴弹成你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想靠它吃饭得饿死。
很明显,这里并不强调你弹琴弹的差,而是在强调,你这样水平的人非常的多,多则无奇,太常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下面的句子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