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光盘行动”出现的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在学校食堂吃饭,旁边人来人往,我坐在人很多的一块地方,静静的吃完盘里的饭菜……但是,天哪,路过的几个人毫无顾忌地站在我旁边因为这种事挖苦我。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但是我对这件事的印象十分深刻,从此以后我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总是挑最偏僻的位置坐,因为我不想再听到那样的话了。
怎么说呢,我不怎么喜欢“光盘行动”,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有了“浪费”这种行为已经到了要用“行动”来缓阻的印象,并且”XX行动“也不是长久之计,偶尔发起一次”行动“,也许能短时间内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天天发起”行动“就难有作用,而且仅仅依靠“光盘行动”也是不行的。
我感觉参与的很多人只是在跟随”潮流“而已--把东西吃光,把光盘子的照片发到网上,他们心底里却不一定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节约,就算他们明白”节约”的意义,他们的行动也不见得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要证明这一点,恐怕并不是很难,只要注意除了“是否光盘”之外的行为应该就能辨别:用水,用电,用纸,对待多余、残余的产品的态度。比如说,最基本的,坏掉的东西,他们是会拿去修理还是会直接丢掉。
正像是“同情心”一样,我觉得现在有许多人的“同情”并不是真正出自''同情心“。 一个事件里两方中的弱者常常会被没有原则地”同情“,即便这是一件”持弱凌强“的事情,即便强势的一方并没有对弱势的一方造成损失,即便造成损失的不是强势的一方,也还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同情“。我所要指摘的并非是”同情”这种行为,而是促使许多人未能辨明其中关系便滥施同情的深层动机,在我觉得,这动机或许是”代表“”正确“的”虚荣心“,和借”正义“的名义为所欲为的思想。
事实上,很多“素质的”、“人格的”问题也许应该起源于"教育的"问题,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有整个社会的示范,家庭内部的环境。至于这些问题,不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为什么我们会做得比别人差?我们都是人类,本质是相同的,我们的很多问题,别人也遇到过,别人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能解决。
以上是因为天气太热浑身不适而窝在家里闭门不出郁闷至极没事找事的人写的一些胡言乱语,所有意见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喝喜酒或是祝寿中国人习惯点一桌子菜,之后会有打包带回家的习惯。小时候我觉得很尴尬,但是现在做起来很自然,别人的目光没什么影响,毕竟会这样直愣愣赤裸裸盯着别人看的傻冒教养也不会好到哪去呀哈哈,不过我认为对食物最大的尊重还是在它最新鲜最好吃的时候吃了它,而不是越多(多到吃不掉)越好,铺张浪费。自己出去吃的话基本不会有这种情况,吃多少点多少,身边也存在有人吃自助时拿很多觉得不拿白不拿,我是觉得没必要而且很自私,有点小农,吃不掉的话,拿了也白拿,有意思么。我对光盘行动的看法倒是没那么消极,时代在变化,情况在好转,更明显的转变需要时间来推动,不必急于下结论
曾经和两位新加坡来的阿姨出去旅游,她们很喜欢中国菜,在饭店里吃饭,我们三个人她们却要点好几个菜,我觉得是浪费,然而,她们说,是不可以浪费的,她们最后会把那些菜都吃光,并不会浪费。在她们心里,买了却不吃完是可耻的。
我觉得打包发两种,一种是计划好,多买一点,这样可以拿回去吃,不用再做了。另一种则要面子的点多了,又心痛,只好打包来减少损失。
打包,比不打包的好。但不管怎么说,为什么不只点能吃完的量呢?面子?虚荣?不让人小视?被请的人觉得点少了是瞧不起自己?总之,与其讨论打包如何,不如让大家明白,大家如何请客吃饭?用什么样的心态?于是也就涉及到了楼上朋友提到的各种问题。
光盘行动就是作秀。现在还有多少人讲这个问题呢?现实中有多少人去吃到光盘呢?那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连西医的头痛医头都算不上。就是少数人的作秀。
记的有报道说,在日本,如果你买了却不吃光,其他人就会指责你,要求你吃光。事实上,日本人也不会买自己吃不完的量,因为他们从心里认为那是可耻的事。如果国人也这样认为,需要提倡什么光盘行动吗?中国人请客,面子、虚荣压倒一切心,让他们光盘,不是要撑死他们吗?因为不解决不正确的心理、观念,什么行动都不起作用。中央要求官员四菜一汤,那还是红头文件,违反了要处罚,效果如何呢?何况毫无法律约束力的光盘行动呢?不是作秀是什么?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善良的人,他们愿意节约,所以,这些人也就响应了这个行动,所以,这个行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只不过非常有限。中国这种行动、运动之类的东西太多了,麻木了。三天半热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