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人以为,佛教的经典、道家的经典还有儒家的经典,都是理论,甚至把它们看成是哲学。其实不是,它们讲的是修炼。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要把它们当成是一种理论,而是要当成一种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要按照释迦牟尼佛讲的,按照老子讲的、按照孔子讲的去严格的做,从而达到修炼自己的目地。
因此,这里的“修”并不是“对照自己”或“反问自己”的意思,这里的“修”就是“修炼”,就是要求自己做到的意思。也就是“见到善的言行,就要按照这个善修自己,最终达到存于自身之中,也就是自己也同样做到那样的善;见到不善的言行,一定要小心反省自己,而反省的目地同样是修炼自己,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就要小心保持住,如果自己也同样的有那些不善的行为,就要马上去掉它们”。
这就是“修”的两面性,力求自己做到善,同时还要去掉不善。
这里的“善”绝对不是“善良”,善良只是“善”这个概念中极少的一部分,“善”的反面也不是“恶”,而是“不善”,因为“恶”也是“不善”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最对立的一部分。而做为一个极高修养的人来说,是不能只满足于“无恶”的,而是应该“无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