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ted]
关于一些修改建议的问题(第一部分) 大家好,我最近在这个语言交换平台上发布了一份我写过的求职信,第二天就接受了一个好心的网友的修改建议。我阅读了他/她的所有修改建议,一共有25个。但是,对于这25个修改建议其11个,我还没想清楚他人的修改理由。 我要学习自己在这份求职信里做过的语言错误。否则,唯恐重蹈覆辙,在下一份求职信里犯同样的错误。请问,你能不能为我解释这11次修改建议的修改原因?我把这次贴文安排成这样的结构: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 求职信原文节选 每一个问题都是关于求职信里的一个“原句”和修改者给我提供的对应“修改句”。为你方便,我给每一个问题标上了编号,并在每一个问题的对应原句所出自的在原文里的地方,插进了问题的编号。再加上,每一个问题都明显地被分成几个“分问题”。 由于内容超过字数限制,我发布的贴文一共有三条(每条贴文都有同样的结构)。 我知道这次贴文很长。如果你嫌问题太多,没关系。如果你单单回答一个分问题,那就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谢谢。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1】 原句:我六岁时第一次 **碰到了** 汉字,以便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路上 **踏出了** **第一步** 修改句:我六岁时第一次 **接触了**【a】汉字,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路上 **迈出了**【b】 **新的一步**【c】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接触”比“碰到”正式吗? b、 为何如此修改?“迈出”比“踏出”正式吗? c、 为何如此修改?这确实是新的一步,但也算是我的第一步。 【2】 原句:**就在我八岁时**,开始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课上期间认真学习汉语涉猎了课外知识。 修改句:**我八岁时就**【a】开始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认真学习汉语。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就在 +(时间)”这个句式不正式吗? 【3】 原句:在课上时,我认真听老师、缜密思考、并对于学习材料 **问了更深一层的问题**,受到老师好评,**而** 在课外时,我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修改句:在课上时,我认真听讲、缜密思考、并对于学习材料 **会问更深一层的问题**【a】,为此受到老师好评,【b】在课外时,我 **阅读**【c】了很多课外材料, **并经常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d】。【e】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首先,我要指出“对于学习材料会问更深一层的问题”和“对于学习材料问(了)更深一层的问题”的意思都不一样。原句里有“问”,而修改句里有“会问”;“问”的意思就是问,而“会问”的意思是“有问的能力”。虽然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上都没有瑕疵,但是修改者还决定了加了一个“会”字。难道他/她觉得加一个“会”字就会读起来更自然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问一下:为什么? b、 为何如此修改?为什么“而”被删除了? c、 为何如此修改?我如此推测:“学习”和“阅读”都能做及物动词,但是它们的宾语略不一样。长话短说,“课外材料”比较适合做“阅读”的宾语,而不做“学习”的宾语。这是对的吗? d、 “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改成“并经常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 原句的最后一个分句可以如此断句:(并经常 / 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 / 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者:(副词 / 动词短语 / 动词短语),而修改句就是如此断句的:(并经常 / 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或者:(副词 / 动词短语)。除了自己用错“了”字的可能性之外,好像这两个句子都符合语法规则。那么,既然原句的语法是正确的,修改者为什么把原句修改了呢?难道修改句更清楚地表示,母校举办的活动的确是跟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系的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原句里,“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意味着“母校举办的活动”是一种关系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我觉得这个意思够清楚。换句话说,从句子中能看出来,主语在一边参与活动,一边过节日,所以能推断这个活动跟“过节日”有关系。所以,我还想问,这个句子为什么被修改了呢? e、 什么时候该用“了”字?我们来再次看看修改句: 在课上时,我 **认真听讲** 、 **缜密思考** 、并对于学习材料会问更深一层的问题,为此 **受到老师好评** ,在课外时,我 **阅读了很多课外材料** ,并经常 **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 。 这个句子一共有五个动词短语:1)认真听讲、2)缜密思考、3)受到老师好评、4)阅读了很多课外材料、和5)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在整句中,只有第四动词短语含有一个“了”字。按我了解,这个“了”字代表动作曾在过去里发生过;我的理解对吗?如果是对的话,既然上面那五个动词短语都曾在过去里发生过,为什么只有第四动词短语有“了”字? --------- 原文节选: 尊敬的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审阅我的求职信,我追求的职位是贵公司的“中英/英中译员”。 我在语言与沟通上的经历十分丰富。首先,由于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从小收到了英文教育,精通英文。再加上,我父母的血统来源于西班牙,由于他们想把文化传承给我,所以家里所用的语言以西班牙语为主。撇开这两门语言,我六岁时第一次碰到了汉字,以便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路上踏出了第一步【1】。八岁时,我正式开始上中文课。 就在我八岁时,开始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课上期间认真学习汉语涉猎了课外知识【2】。在课上时,我认真听老师、缜密思考、并对于学习材料问了更深一层的问题,受到老师好评,而在课外时,我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3】。近十六年来,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表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我经常研究中国文化、阅读中文文学、创作自己的写作作品、看中文电视节目和练习说普通话。我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经常跟家人和朋友们分享它。 以下,我想具体陈述一下我的背景。 **如果想阅读第二部分,请点击这个链接:xx。谢谢!
Feb 17, 2020 2:54 AM
Answers · 6
1
并对于学习材料问了更深一层的问题: 只用“对”就好,无需用“于”。因为你用了“并”,“并对”,如果去掉“并”,就可以说“对于学习材料”。 会问:在这里可不是“有问的能力”,这里的“会”是“今天你会不会来?”里的“会”,“会问”,就是“你要问一些问题”,“不会问”,就是你“你不问问题”。所以这样改并没有错。 这里加不加“会”,“了”都得去掉。关于“了”的用法,我这里不解释了,会讲许多。真正的问题在“更深一层的问题”,这个表达是有问题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知道自己问的问题是更深一层,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些材料已经非常清楚,理解的很好,普通问题你都清楚,而且你还知道,你问的问题深一层,而不是两层,三层,这大概不符合实际情况吧? 如果我表达,我会说:并对学习材料提些更深层的问题。 为此受到老师好评:我个人不喜欢这句话,无关对错。用“得到”比受到感觉好些。 而在课外时:这个而删掉并没道理,非必需删。有而,递进的更好些,没而,也不能说就好于有而。 我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这里用“学习”和“阅读”含义是不同的,这和宾语是“课外材料”无关。并没有人可以规定“课外材料”只能用来阅读而不能用来学习,这样改没任何道理,最多是他本人的一种语言习惯。问题真正出在“一些课外材料”和“很多课外材料”上。这里还是用“很多”比较好,一些让人觉得你还不够努力,因为一些给人不多的感觉。 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你这句话是两件事,要分开说,改的人并没有看明白:并经常参与(参加)母校举办的活动,也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你自己的错误是在“过”的前面忘了加逗号。我之所以还加上“也会”,是为了节奏,单用一个“过”字,节奏很差。 “了”当然要去掉,这里不存在过去时态的问题,再强调一遍:汉语没时态。四个动词短语可以一个“了”都不用!为了什么“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的“了”可以留着?如果你说成“在课外,我学习课外材料,并……”,就可以不用“了”。 就整句话来说: 而在课外时,我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习了”表示你做了这件事。如果去掉“了”,则表示“在课外,你学习课外材料就是你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种常态。这也是为什么用“参加”而最好不用“参加了”的原因。如果这里一定用“参加了”,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不行,但无法表达“常态”这种含义,你参加过一次活动,都叫“参加了”,而去掉“了”,就可以表达“你只要学校有活动就会参加”。
February 17, 2020
1
首先,我不得不说,并不是母语者,解释母语的水平就很高,也许我这样说会得罪许多人,然而,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看一下更多的母语者回答问题,同一个问题,有千奇百怪的回答,而且,我可以说,有些人的回答绝对是错误的。你如果对自己的母语有自信的话,你可以看一下你们母语者给别人纠正英语错误时的回答是不是都很正确,很到位。 第二想要说的是,你对汉语时态的理解是错误的,汉语没有时态,我在这里不同的地方讲过许多遍了,以屈折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一定要忘掉时态的思维方式。现在那些教授汉语的人,以为,用西方语法体系来解说汉语,用时态类比的方式,外国人会更好的理解,其实,入门阶段也许有成效,然而到了高级阶段,就成了严重的阻碍,西方人在使用“着了过”之类的用法时,到处是错误。 第三,你的汉语不知道是怎么学的,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文章里有太多中国新闻才会用的套话,表达方式,这不是好的汉语。 下面我就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原句:我六岁时第一次 **碰到了** 汉字,以便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路上 **踏出了** **第一步** 修改句:我六岁时第一次 **接触了**【a】汉字,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路上 **迈出了**【b】 **新的一步**【c】 你这句话,先不说用词,第一次碰到汉字和踏出第一步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让我说这句话,我可能会说:我六岁时第一次接触到了(看到)汉字,觉得非常神奇(或者:非常好奇,被深深吸引),便爱上了中国文化,想要学习汉语。 是不是和你想的差很远? 碰到,完全没有错,改不改都行,只不过,文字、语言这种抽象的东西,在这种笼统的情况下,我们更习惯于用“接触到”,所以,也可以说“第一次接触到汉语”,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在看书时,我们会说:我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所以,是用碰到还是用接触,总的原则还是根据两个词语的含义来选用,再加上一些习惯。 不要“了”,没有时态问题,不是因为是过去的事就得用“了”。 再说,迈出与踏出,在这里用哪个都一样,问题是,你只碰到,看到,接触到汉字,还谈不上“迈出”,或“踏出”第一步。道理很简单,迈也好,踏也好,那是你的行动,你只是知道了汉字,什么行动还没做,哪里谈的上“迈出”或“踏出”? 还有一个问题是“以便”用这里完全错误,只你能说你对“以便”的理解还不准确,好好的补习一下。 踏出后面也可以不用“了”,比如可以说“踏出的第一步”。 最后,改为“新的一步”是错的,“新”相对于“旧”,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新旧问题,所以,你用“第一步”才是准确的表达。 【2】 原句:**就在我八岁时**,开始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课上期间认真学习汉语涉猎了课外知识。 修改句:**我八岁时就**【a】开始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认真学习汉语。 就在我八岁时,完全正确,无需修改。而后面“开始本着……态度”这句就是典型的新闻体表达方式。 课上期间,一般会说“上课期间”。 学习汉语和涉猎……,之间要断开,这是两件事。再就是这里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汉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课外知识太广泛了,要进行限定。 是我也许会这样说: 就在八岁时,我开始认真学习汉语,上课期间还涉猎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课外知识。 我的说法并不是对你的原话的修改,而是表明我想要表达什么。 【3】 原句:在课上时,我认真听老师、缜密思考、并对于学习材料 **问了更深一层的问题**,受到老师好评,**而** 在课外时,我学习了一些课外材料,并经常参与了母校举办的活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修改句:在课上时,我认真听讲、缜密思考、并对于学习材料 **会问更深一层的问题**【a】,为此受到老师好评,【b】在课外时,我 **阅读**【c】了很多课外材料, **并经常参与母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d】。【e】 在课上时:不自然,可以说“在上课时”,如果非要用“课上”,那就说成“在课上”,不要“时”。那么后面的“在课外时”就可以说成“在课下”。两者相互呼应。为什么不用“时”?“课上”、“课下”就已经是表达时间的概念再加“时”就有点重复,而说“上课时”“下课时”就要加上“时”,就这么神奇。 认真听老师:听老师什么?这样说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听老师讲课”,也许你会说老师上课不就是讲课吗?错,老师上课时在课上未必就一定是在讲课,所以一定要说清楚听老师在做什么。 缜密思考:虽说这词听着很酷,其实这里并不好,可以说认真思考,主动思考,积极思考等等。
February 17, 2020
1
【1】b 迈出比踏出更美,一般形容第一步、新的一步,都会说迈出,体现了主人公的鼓起勇气又小心翼翼的感觉。c 我认为你原文也可以,也是对的。谢谢
February 17, 2020
1
Hello!我回答你的【1】a “接触”用在书面语更多,更正式,“碰到”多用于口语,意思是碰见、遇到.
February 17, 2020
February 17, 2020
Still haven’t found your answers?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and let the native speakers help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