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中间的间是第一声,但是据课本说,加个儿成中间儿就变成第四声了。这不对把。 应该还是第一声把?
9 Thg 02 2012 02:12
Câu trả lời · 9
没有错,就应该是第四声,因为它是属于汉语中几个特殊的儿化音中的一个,别的还有:掉色儿(shǎir),照片儿(piānr),脖颈儿(gěngr),桃核儿(hǘr),桑葚儿(rènr),都改变了原有的读音。中间儿是其中的一个,第四声。
9 tháng 2 năm 2012
基本上同意 tianlina & ZLZUI 的观点 特别是ZLZUI所说的方言问题,“中间儿”这个变音主要还是在北京地区使用的比较多。 现代中文(个人特指一下共和国成立后的所制定的普通话)是以 北京官话为基础 辅以东北方言 而形成的。 至于儿化音,貌似好像是北京官话里的,而在东北方言中很不常见
9 tháng 2 năm 2012
應該是一聲,不是嘛?
12 tháng 2 năm 2012
那不是文白异读。文白易读是指某地的语音中有成系统的两套读音,有很强的规律性。有的南方方言中这种字很多。Tianlina所举的几个例子确实是儿化造成的异读现象,是特殊的儿化现象。说它们是儿化造成的有什么根据呢?这个说来话长,简单说两条。1. 这几个异读现象只出现在儿化词中。(这个条件还补充分,但)2. 试着用原来的读音去读这些儿化词,会发现读起来不顺口,发音困难,而用变化后的发音去读,就经济多了。这说明这几个音变现象确实是由儿化引起的,其中包含着语音学中的道理。儿化音是由两个音节混合成的,“儿”不具有单独的音节的地位,这导致了一些相应的语音变化。还是稍微具体地分析一下吧。掉色儿,桃核儿。请观察儿化音节中前一字原来的韵母,两个相似的元音紧密相连,不便发音。这也是埋怨念成manyuan的原因。照片儿,两个4声字连在一起,前一个要发生音变,但是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后两个字必须紧密相连的优先要求(约束条件是有优先次序的,这被总结为语言学上的一条规律),因此变通了一下,第一个音节不变调,而让第二个音节变调,以便与儿混合。脖颈儿,桑葚儿。bo 中的o 发音时舌根后抬,紧接着发j音不便于语音连贯,因此改变成了同样舌根后抬的g. 桑葚儿中,ng和sh是两个连续的强送气音,需要很多气流,不便于发音,(试着发一下就可以感觉到),因此sh发成了送气较弱的r( 发音部位更靠近,降低送气强度,sh就成了r). 在北方方言中,并不是具备了上述音变条件时都发生音变,因此上列几个是个别的现象。 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语流音变的程度和数量是不同的,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南方话语流音变强于北方话。北方人不易听懂南方话,除了南方话语音系统比北方话复杂得多这个原因以外,音变现象多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外国人学汉语不必了解这么多语音学上的解释,只要了解现象并加以模仿就行了。
10 tháng 2 năm 2012
方言的影响。有的地方就会这么说的
9 tháng 2 năm 2012
Hiển thị thêm
Bạn vẫn không tìm thấy được các câu trả lời cho mình?
Hãy viết xuống các câu hỏi của bạn và để cho người bản xứ giúp bạn!